周清澍 内蒙古大学蒙古历史学系教授

欣闻“元史研究青年论坛”在内蒙古大学召开,令我不禁为元史学科的发展、青年才俊的不断涌现而鼓舞。
回想我初入大学时,高年级的田昌五同学领我到他宿舍里,指着室内无人的床铺说:“这位是秦汉史专家!这位是隋唐史专家!这位是西洋史专家!”我才知道,中学的一门副课历史,还要分出这么多花样。我们的基础课中国古代史,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顺序四学期学完,由各有专长的教授张政烺、余逊、邓广铭、郑天挺讲授。元朝虽占一代,但时间甚短,仅讲几学时,没留下多少印象。相应地当时的元史研究,无论从研究成果和队伍都很薄弱。
1956年在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高教部在有实力的大学历史系分设各个断代史研究室,其中就有南京大学韩儒林教授主持的元史研究室,并招收了陈得芝等三位研究生。
同年冬,应蒙古人民共和国邀请,中、苏、蒙三国合编蒙古史,这是涉及国际学术合作的大事,中方派出翁独健、韩儒林、邵循正先生赴乌兰巴托会商。次年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聘请翁独健为研究组长,专门从事元史和蒙古史研究。
1958至1959年,内蒙古自治区和内蒙古大学成立历史研究所和蒙古史研究室,开展蒙古史和元史研究。1962年为纪念成吉思汗诞生800周年,在内蒙古大学召开学术讨论会,会集了国内元史和蒙古史的学者翁独健、邵循正、方壮猷、杨志玖、马长寿、金灿然等和蒙元史新进,促进了学界对元史研究的重视。
1978年,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南京大学、内蒙古大学招收了专攻元史的研究生,随后南开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也相继招收,扩大了元史研究的队伍,形成国内元史研究的主要基地。
1979年3月末,我去成都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的中国历史规划会议,元蒙史组由韩儒林、翁独健二先生主持,商定设立“元史研究会”和“蒙古史学会”。又与老同学马雍、张广达等商定发起中外关系史学会。1980年6月,元史研究会在南京大学成立,标志着全国元史研究者有了共同探讨、合作的组织。接着创办了《元史论丛》,南京大学又独创《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元史研究者从此自有发表成果的园地。
元史研究会成立初期,专门研究单位和人员虽少,但我们承担起两大学术基本建设项目——《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元史》和《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通过长期友好协作,都能最先完成任务,得到有关出版机构的好评,也奠定了元史学界团结互助的良好风气。
回顾元史研究会成立40多年以来,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人才辈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及成果之多,与以往不能同日而语,感触良多。我衷心祝愿参加此次“元史论坛”的青年学者们,后浪推前浪,在元史研究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