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要闻 正文
科技赋能·探秘居延—我系本科生开展居延遗址遥感考古实习实践

日期:2025-03-25来源: 点击数:

2024年8月27日,我系师生团队深入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开启了为期六个多月的居延遗址遥感考古实习实践。此次学生实习实践由我系与额济纳旗文物保护中心联合发起,主题为“遥感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旨在通过科技手段对古居延地区进行全面的考古调查与数据采集。对于本科生而言,此次实习不仅是一次专业技能的实践,更是一次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度探索。

一、专业技能的提升:从理论到实践

内蒙古大学在额济纳旗设立了居延遗址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并得到了额济纳旗文物保护中心、额济纳博物馆等多家单位的支持。对于初次接触遥感考古的本科生来说,这片沙海环绕的遗址充满了神秘与挑战。在导师和队长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们从零开始,逐步掌握了遥感考古的基本技能。

从固定翼飞机的组装搭建,到依据考古需求精准规划航线,每一个步骤都让团队成员们受益匪浅。第一次操控飞机平稳降落,第一次独立完成航线导入,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是无数次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尝试。通过这些实践,团队成员们不仅加深了对遥感考古技术的理解,更体会到了考古工作的严谨与细致。


大区域精细调查作业


遗址单点采集作业

二、心底的触动:从书本到田野

此次实习实践让本科生们走出了课堂,真正将双脚扎根于祖国几千年的边疆历史文化的大地之上。他们意识到,考古工作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守护。每天的工作从遥感数据采集到遗迹踏查,每一项任务都在为考古事业添砖加瓦。

团队成员们深刻地感受到,考古工作是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串联起过去、现在与未来。这份文化担当如同一束永不熄灭的火把,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实习结束后,这份责任感将继续激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探索文明,守护每一处珍贵遗迹。


三、夏至冬的坚守:从酷暑到严寒

在额济纳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上,学生们们用坚韧与执着书写了从夏天到冬天的奋斗篇章。夏天的骄阳似火,酷热难耐,但他们无畏高温,认真操控仪器,忙碌不停。冬天的气温骤降,冷风呼啸,每一次呼吸都在空中凝结成白霜,但他们依然坚守岗位,毫无懈怠。

无论是蹲在地上仔细记录数据,还是手持工具小心探索,寒冷与困难都没能让他们停下脚步。团队成员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绝不放弃的精神,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稳步前行。



四、团队协作的成长:从困境到突破

野外的作业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团队成员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如陷车、拉煤、生火做饭、太阳能欠压等。其中,陷车问题尤为恼人。车轮在沙地中无助地空转,车身越陷越深,但他们没有选择放弃。他们齐心协力,或推车、或寻找救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团队合作与坚持不懈的精神。

这些经历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每一次困境的突破,都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齐心协力克困难


团结友爱共成长

五、实习成果:科技助力考古

大区域精细调查

A号飞机执飞376架次,采集了60万+照片

B号飞机执飞375架次,采集了60万+照片

C号飞机执飞271架次,采集了45万+照片

三架飞机共执飞1022架次,采集了165万+照片

数据采集面积超166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2.5个北京五环的面积,影像分辨为1厘米,是该地区最精细的遥感数据集。

遗址单点采集

三架旋翼无人机,五个相机共拍摄了34处遗址,其中包括8座城址和26处塔寺遗址。

此次遥感考古工作借助前沿科技手段,对古居延地区进行了全面且系统的数据调查。所采集到的数据为居延考古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堪称在居延考古的漫漫长路上点亮了一盏明灯。

典型遗址

5F49

C723


10CD7

974D

974D

9189

113E7







标本采集



六、实习的收获与展望

此次实习不仅让学生们掌握了遥感考古的基本技术与方法,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考古工作的责任与使命。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坚持不懈、团队合作的精神,为古居延地区的考古研究做出了一份贡献,展现了新时代下的青春担当与力量。

未来,他们将继续怀着对文明的热爱与敬畏,守护每一处珍贵遗迹,将文明的火种传递给更多的人。本次实习经历将成为他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激励他们在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衷心感谢相关单位、老师们所给予的大力支持与精心指导!)

全体参与人员:

李哲 内蒙古大学

李刚 中国国家博物馆

特木尔 额济纳旗文物保护中心主任/额济纳博物馆馆长

赛音达来 额济纳旗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

刘鹏 额济纳旗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

陆兴豪 额济纳旗文物保护中心

李铭轩 额济纳旗文物保护中心

富涛 阿拉善盟文物保护研究中心

陈益东 阿拉善盟文物保护研究中心

海龙 额济纳旗黑城遗址文物保护管理站

王超 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乌兰格日勒嘎查(卅井塞)牧民

乌其日勒图 额济纳旗白音桃来苏木乌苏荣归嘎查司机

毕海栋 中央民族大学(学生)

杨东晖 新疆师范大学(学生)

赫昕楠 赤峰学院(学生)

阿幂拉 内蒙古大学(学生)

白满达 内蒙古大学(学生)

格日勒玛内蒙古大学(学生)

格力瓦 内蒙古大学(学生)

宝双泉 内蒙古大学(学生)

钢图力嘠 内蒙古大学(学生)

扎布哈 内蒙古大学(学生)

伊博乐 内蒙古大学(学生)

明乐敏 内蒙古大学(学生)

联系我们:

内蒙古大学蒙古历史学系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学西路235号,010021

电话/传真TEL/FAX: 0471-4994579

关注我们:

学院公众号